close
台南市
古稱{赤崁},安平則古稱[大員],再輾轉蛻變為台灣,分別來自西拉雅平埔族赤崁社及台窩灣社的漢字譯音。

明天啟四年,荷蘭人據台,稱台灣全島為福爾摩莎,稱安平為台窩灣,稱今台南市區則可能為台江。台江,通常是指今台南市小北路一線以西到安平、鹿耳門一帶的昔日海域。

永曆十五年,鄭成功攻陷赤崁城,改赤嵌地方為東都明京,設一府二縣,一府為{承天府}。永曆十八年,鄭經改東都為東寧,以原承天府為中心,劃分[東安]、[西定]、[寧南]、[鎮北]四坊,是為今台南市最早的行政區域。

 清康熙二十二年,明鄭亡。翌年,清府置{台灣府},轄台灣、諸羅、鳳山三縣,台灣全島正式稱為「台灣」。而台灣府及其首縣-台灣縣治皆設於東安坊,乾隆十五年時,縣治移於鎮北坊,但東安及鎮北二坊俱在今台南市,於是今台南市被稱為「府城」。

  光緒十年劉銘傳稱今台南市日台南,光緒十三年,台灣正式建省,將原有之台灣府改為台南府,這是台南一名正式改為一個行政區劃的開始。

  日治時期大正九年七月,台灣實施州制,並依州轄市市制,設台北、台中、台南三州轄市,「台南市」一名從此確定,台灣光復後仍不變更。
 
永康:
以前叫[埔羌頭]

永康是明鄭時期漢人沿新港溪(今之鹽水溪)開拓之據點,漢人經臺江內海溯新港溪,於溪南岸聚居屯墾,永康因位在郡城(今台南市)赴北要道而繁榮。永康在早期稱為「埔羌頭」,來源是明末清初的日本正是戰國時代,武士所用鎧甲多為鹿皮,臺灣是主要供應地,漢人以米、鹽等民生用品從事商業行為,向平埔族人換取鹿皮輸往日本,鹿肉做成乾脯輸回大陸。在閩南語中,「埔」是平地的意思,「羌」是鹿的一種,體積較小,「頭」是靠海邊或水邊的岬角,「埔羌頭」即是靠近海邊平地有鹿群的地方。

鄭成功復臺,先設立承天府和安平鎮,並把安平鎮南北附近劃為二十四個里,當時的「埔羌頭」便有正式的記載名稱為「永康里」。清康熙二十三年,臺灣歸入清朝版圖,永康劃歸臺南府,日治時期在永康「埔羌頭庄」設永康事務報委會,隸屬臺南州臺南辦務署管轄,後陸續改名為「永康上中里」、「永內區庄」「永康庄」。臺灣光復後實施臺灣省鄉鎮市組織規程,將「永康庄」改為「永康鄉」,並劃分為十五個村,但因人口快速增加,民國七十一年改為二十九個村,民國八十二年人口超過十五萬人,於民國八十二年五月一日升格為縣轄市,次年五月二十二日再將行政區域由二十九里調整為三十九個里,目前為全縣村里數最多之鄉鎮市。
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台南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因此將永康市調整更名為{永康區},目前人口數為二十一萬七千四百二十零人(統計至100年3月底),是台南市人口最多也是密度最高的行政區域,主因乃交通與工商業發達,大量吸納附近區域的人口來此謀職定居。

大灣:
在西勢里「西勢」西南邊的大集庄,早年位處「鯽魚潭」東畔之地,原為平埔社名,石萬壽【永康鄉志】(第三章聚落)載:大灣,亦作台灣,係平埔族台灣社離開安平、下林(今台南市西南)後,所定居的村莊。明鄭時,漢人來此向平埔族租田耕種,仍稱台灣,唯俗以台灣為全島之名,改以音同的「大」代替,稱大灣。
 
明鄭時期長興里,當時有王公廟即今之廣護宮,清時置大灣塘目兵十名,後因鯽魚潭淤淺,而開墾其荒墾進而繁榮。

大灣早期ㄋ,就有居民定居ㄌ,開發甚早,明鄭時期,福建漳系謝德明入墾此地,其後又有許多不同姓氏陸續入此開墾;清代在此設「大灣塘」,後來漸漸ㄉ聚成一ㄍ大庄頭,是永康市、新豐區諸庄中最大者,同時也是縣境最大者。戰後分設五村為中灣村(現已改名大灣里).東灣村,西灣村,南灣村.北灣村,其後再由南灣村分設崑山村(里),現合稱大灣六里

廣護宮:昔稱長興王公廟(大灣王公廟)。廣護宮主祀廣惠聖王,廣惠聖王乃東晉淝水之戰的名將謝安是也。明永曆三十三年(西元一六七九年)由謝德福自大陸漳州龍溪縣,迎謝氏守護神(廣惠尊王)謝安及其姪謝府元帥神像至此。謝氏子孫獻地捐資建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之久,而西勢的廣興宮謝府元帥就是從本宮分香而建的,而原本放在謝家設壇祭祀,不過鄭、陳、李、劉、王、汪、楊、黃等九大姓民眾亦前來拜拜,香火鼎盛,因此,大家建議建廟祭祀,在康熙18年興建,號大灣王公廟,成為大灣開基祖廟。民國34年,台灣光復,將王公廟改名為廣護宮至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灣觀音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