贔屭》拼音:Bìxì 注音:ㄅㄧˋ ㄒㄧˋ
有說老大有說老六,又名霸下、龜趺、填下,形似龜好負重,有齒,力大無窮,其背亦負以重物,在多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牆頭裝飾,屬靈禽祥獸,這便是石碑座下的龜趺遺像。傳說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裡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牠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牠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贔屭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贔屭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
贔屭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拚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 贔屭 /霸下 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如台南赤崁樓前,陳列的九座高大的乾隆年間雕造的「石龜御碑贔」,雖然雕作寫實的龜形,但由於是龍的九子之一,所以古來多的是螭頭龜身的模樣。
------------------------------------------------------------------------------------------------------------
●《負屭》感覺像是贔屭的跟班或是雙胞胎兄弟~
據說是排行老八,似龍形,平生好文,常盤繞在石碑頭頂和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鑒人;有的刻制精緻,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炙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屭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願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贔屭/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話說→→→在拆除北京舊城牆時,在東便門和西便門的城牆下各發現半個贔屭,因此有贔屭馱著北京城之說。台灣現存有清乾隆皇帝為了表彰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事件,特賜十塊以金門「麻糬石」雕刻而成的龜趺御碑。每塊碑高3.1公尺,寬1.4公尺,漢文滿文並列。不料運抵台南府時,其中一座龜趺落入海中,直到一百多年後,才又被人發現,供奉在保安宮內。其餘九座則在赤崁樓中保存。
-------------------------------------------------------------------------------------------------------------
●《螭ㄔ 龍》
頭向右邊看.有看到了嗎?
據說是老三又有人說老九,又稱螭吻 / 蚩ㄔ吻 / 鴟ㄔ吻 / 鴟ㄔ尾 / 嘲風,是一種沒有角的龍,形體似魚形的龍獸,習性好張望或好險,有鳳凰的形象,據說是鳥的化身,一般在殿或屋的房頂上,
皇帝的玉璽常見螭龍綬,象徵最高權力。成為今日廟宇殿頂、堂塔樓閣等高處的龍或屋上的獸頂、殿角的走獸,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又叫「吞脊獸」是其遺像,也可壓火災,下次去台北圓山大飯店.記得看一下喔~他是在上次大火之後.安裝上去的.目的就是祈求沒有火災.火苗就請螭龍吃掉吧~
考古文獻記載:《說文》:「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無角曰螭」。《廣雅》中有「無角曰螭龍」的記述。《漢書·司馬相如傳》有「蛟龍、赤螭」之載,其中「赤螭」一詞,文穎注:「螭,為龍子。」雌龍。《漢書·司馬相如傳》有「蛟龍、赤螭」之載,其中「赤螭」一詞,張揖注:「赤螭,雌龍。」《左傳·文公十八年》有「投諸四裔,以御螭魅」之載,其中「螭魅」一詞,杜預注:「螭魅,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左傳·宣公三年》有「螭魅魍魎,莫能逢之」之載,其中「螭」字,注:「螭,山神,獸形。《太平御覽》:「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相傳是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竭魚』隨佛教傳入的。它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滅火的功效。龍形的吞脊獸,口闊噪粗,平生好吞。
傳到日本後則稱為 鯱ㄅㄨ,最為人所知的是位於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城上的金鯱ㄅㄨ。
螭龍/鴟尾約於唐末魚形化,因此說是鳥/海上的鯨魚/魚.並沒有確定的說法。又像鳥.又像鯨魚.又像魚的鴟尾常用作建築物上的吻獸,因此也成為吻獸的別稱。
-------------------------------------------------------------------------------------------------------------
●《蒲牢》
據說排名第4,形體似盤曲的龍,而體積較小,性好鳴.好吼.好叫,洪鐘提梁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為今日鐘上的獸鈕。又傳說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但是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大鯨魚,當鯨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便會發出很大的鳴叫聲。所以想要鐘聲宏亮,就作蒲牢鑄為鍾紐,而把敲鐘的木杵刻成鯨形的形狀. 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助其鳴聲遠揚,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哈~哈~有趣吧!。
考古文獻記載:東漢班固〈東都賦〉有「於是發鯨魚,鏗華鐘」的文句。後來,禪寺齋堂也懸吊魚梆,據說也在表示魚化龍的「超凡入聖」的意思。
------------------------------------------------------------------------------------------
●《狴犴》拼音:bì'àn,注音:ㄅㄧˋㄢˋ,音同「敝岸」
據排行老七,又叫憲章,形象似虎有威力。好訴訟,卻又有威嚴,故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官衙正堂兩側也有其形象,後為牢獄的代稱。
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考古文獻:《潛確類書》:「狴犴好訟,形獄門上。」
-------------------------------------------------------------------------------------------------------------
●《蚣蝮》
又稱 螭ㄔ / 帆蚣 / 蚆. [虫夏]拼音:bāxiàㄅㄚ ㄒㄧㄚˋ。嘴大性好飲水,肚子能容納很多水,被雕成橋柱、建築上滴水的獸形。在建築中多用於橋柱/排水口的裝飾,稱為【螭ㄔ首散水】。明代何心隱曾送給張居正,最後惹來殺機。
------------------------------------------------------------------------------
據說是老二,龍身豺首,性剛烈,平生好鬥喜殺,刻鏤于刀環、劍柄刀環等兵器上。刀環、刀柄、龍吞口便是它的遺像。
這些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後,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
------------------------------------------------------------------------------------------------------------
●《狻猊》拼音:suān ní 注音:ㄙㄨㄢ ㄋㄧˊ
據
說為老五,形體似獅,喜煙,又喜歡煙火,平生喜靜不喜動,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因此立於香爐兩旁,隨之吞煙吐霧。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後來成了龍子的老五,它佈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水滸中,鄧飛綽號火眼狻猊。 ------------------------------------------------------------------------------------------
●《囚牛》
據說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身似龍,斯文爾雅,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在樂器上常刻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貴重的胡琴上(稱龍頭胡琴),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常盤繞在石碑頭頂。
-------------------------------------------------------------------------------------------
傳說之一,傳說中一種好飲食、兇惡貪食的野獸,所以立於鼎蓋,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為中國古代銅器最重要的裝飾圖案。一說是斷頭的螭龍/蚩尤。現在則用來形容極度好食的人。
文獻記載:《呂氏春秋·先識》:「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左傳·文公十八年》上有這麼一段:「縉雲氏有不才之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史記·五帝本紀》中有「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之三凶。」「三凶」者即「渾沌、窮奇、檮杌」,《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拼音:táowù,音同「逃勿」」
++++++++++++++++++++++++++++++++++++++++++++++++++++++++++++++++++
【宮殿上的走獸】
這些走獸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獸的領頭是一位騎禽的「仙人」,後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和行什。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嘲風】不僅象徵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於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 +++++++++++++++++++++++++++++++++++++++++++++++++++++++++++
-------------------------------------------------------------------------------------------------------------
另外的神獸【麒麟】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據說能活兩千年。雄的名麒,雌的名麟,合稱麒麟。性情溫和,不傷人畜,不踐踏花草,故稱為仁獸。麒麟的形狀像鹿,尾似牛尾,麒有獨角,麟無角,口能吐火,聲音如雷。中國古代用麒麟象徵祥瑞。相傳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聖人時此獸才會出現,亦作騏驎。由於孔子與麒麟密切相關,所以亦被視為儒家的象徵。參見《春秋》,《聖跡圖》。
民間傳說麒麟會給人們帶來兒子,使家族興旺,因此有麒麟送子之說。
明朝時鄭和的船隊在1414年航行到孟加剌,曾帶兩隻孟加剌國進貢的麒麟回到北京。當時阿拉伯語中長頸鹿叫 giri,「麒麟」即作為 giri 的音譯。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來表示自己施政的功績。時至今日,日語及韓語中仍將長頸鹿稱作麒麟。
清代陳璋根據明代沈度原作瑞應麒麟圖臨摹而成的《榜葛剌進麒麟圖》。原作描繪鄭和在公元1414年(永樂十二年)由孟加剌帶來的長頸鹿。
-------------------------------------------------------------------------------------------------------------
《椒圖》
又寫作(椒塗),形體似螺蚌,習性好閉,所以立於大門舖首,由於形狀似鼓,具有震撼與威儀的意義。廟宇門口的石鼓,鼓面雕刻環繞的螺紋及龍的圖案,正是「龍生九子」中「椒圖」的意義轉化,石鼓除了建築功能外,形狀與圖案也有文化信仰的內涵,象徵著門戶的密閉與牢固。
********************************************************************
《《相傳以下瑞獸亦是龍的兒子》》
我認為是另外的神獸【犼】
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蹬龍,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觀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
-----------------------------------------------------------------------------------------------
神獸【貔貅】拼音:pí xiū,注音:ㄆ│ˊ ㄒ│ㄡ,音同「皮休」←在上海博物館
又名天祿、辟邪,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凶猛威武,喜吸食魔怪的精血,並轉化為財富,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0px;} A.smaplink IM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