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據時期,「後堀潭庄」位於台江畔新港溪(今鹽水溪)之北,直加弄港(今安定)之東南,北鄰灣裡溪畔蘇厝甲,南與灣港(木柵仔港)相鄰,因沿附台江海岸線,資源豐沛,分佈廣闊,且兼有河運機能及平疇肥沃也之利,是農業開墾與聚落最佳棲息之地,由於四周水路環繞,宛如龍脈穿梭,頗有群龍護地之氣勢,山川地理,鍾靈毓秀,堪稱「龍穴寶地」。又早期墾荒時,多為沼澤、堀潭之地,先民感念,以隨身供奉湄洲「天后媽祖」護祐平安抵台,故落腳棲息之處則題名為『后堀潭庄』之由來。又「后」與「後」同音,有諧音「後堀潭」唸之。

        明鄭時期,先民由福建泉州一帶移徙來台墾荒,尋求發展,爲避免行渡黑水溝(今台灣海峽)之險惡,出發前先民至鄉廟__,恭請「媽祖」木雕神像,隨身供奉來台發展,以求一路平安;由直加弄港登岸,抵達后堀潭庄,各祖籍姓氏(以林、黃姓居多),僅13戶零星分佈,擇地築屋而居,初建聚落。爲感念「媽祖」護祐恩澤,神尊暫奉祀林姓廳堂供膜拜。【據地方耆老傳述,早期隨身渡台「媽祖神像」,係林氏恭請自湄洲祖廟分靈而來,約7寸高】。從此,開啟「后堀潭庄」與「媽祖」之神緣史頁。

        明永曆15(西元1661)鄭成功率軍抵鹿耳門外沙汕,設香案「船頭祭」冠帶祝禱,順利進入鹿耳門登陸北汕尾島,驅荷登台,爲開台基石,一啟動台灣歷史的一大步。隨後,鄭成功爲探勘地形,尋求民__,乘船出巡順台江內海沿岸視察,由新港溪、經令旗(今領寄)、榕樹腳、羊綢越、羊高園、繞灣港(木柵仔港),最後抵達后堀潭庄,鄭成功見此地,形勢顯要,鍾靈毓秀,讚為「龍穴傑地」。又悉見先民奉祀媽祖,鄭王俯念情深,特賜贈隨鑑來台,奉請自湄洲祖廟之木雕「軟身媽祖」金身一尊高28寸,法像莊嚴,慈顏和藹,雕工精湛,獨具風格,身段分明,活動靈巧,實為稀世珍寶。斯時,庄民有幸如獲至寶,深感神靈顯赫,此乃吉祥之兆,庄頭之福,眾人恭請,暫奉祀林姓廳堂,供眾膜拜。

    清康熙6(西元1666),先民爲紀念鄭王賜贈「湄洲媽祖」神尊之恩,鑑及種種因素,不敢大意,經眾議後,即焚香跪拜,虔誠恭請神意,經「媽祖」金__聖示,意允駐蹕本庄永鎮香火萬年,眾人丁弟子,隨即發起籌募資金,擇地築__興建「公廨」,安奉媽祖神像,開基立祠,虔誠膜拜,共沐神恩。因奉祀「湄洲媽祖」固廟貌顏名,號為「湄婆宮」。從此,【公廨】亦成為庄民祈求心靈平安保障,連絡情誼,凝聚力量的共同信仰中心,並成為董事會及爐主組織,負責綜理神務事宜。「媽祖」神威顯赫,有求必應,鄰近庄落,前來祈福者,絡繹於途,庄頭內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四時無災,社__得以安寧,黔黎得以安康,皆蒙媽祖恩澤之護祐。又因沿附灣港水路環繞海__港渡頭的崛起,加上優越的地理環境,造就庄頭商機鼎盛一時,在經庄民合力開墾,耕地日廣,生活穩定無慮,也擴充「湄婆媽」擁有田園範圍達數百甲之多,農巡時均需騎馬代步。當時,領頂庄一帶,皆霑媽祖法恩,福澤庇蔭,亦隨之興旺。歷年迄今三百餘年,此為開基湄婆宮緣起之淵緣也。註一:【公廨:早稱墾農廳堂、公厝或中山堂】。註二:【對鄭成功賜贈軟身湄洲媽祖金尊之說,因無紀實資料查證,經歷代先民傳述迄今三百年餘,有待資料再搜查求證】

    清康熙58(西元1719),經歲月洗禮歷多方修__,由耆老林羿、林在、林樣、黃閶、吳新祐等人,發起鳩資籌募,原址改以土角建材興建廟堂完竣,廟貌莊嚴,簡單樸素,媽祖威靈顯赫,顯示濟民,神威遠播,香火鼎盛。直至清乾隆5(西元1740)因幾度開放海禁,斯時閩台通航港阜鼎盛一時,大量漢人移民湧至,陸續遷徙來台定居,各據角落覓地築屋而居,群體生活,而逐漸形成聚落,早期居民,多靠農業養殖維生,臨溪除易得到水源之外,更兼有河運發展之機能,基本生活較為穩固,聚落發展較為迅速,因無離開土地生活,所以職業較為單純,且人口移動率少,而顯得穩定。因此,村落成為一個血緣與地緣關係相當密切,民風純樸,人人熟識,沒有陌生人的地方,媽祖信徒亦隨之俱增,香火益增鼎盛。

 

    清乾隆32(西元1767),因廟身年久失修,宮內樑柱腐朽受損,由管理人黃添財、林港、黃柏、洪茂全等人發起修廟,四處廣募緣金,大行重建修廟,湄婆宮殿外貌樸素,內添華麗莊嚴,人潮熙來攘往,與媽祖神威聖德,相互輝映,讓地方耆老宿引以為傲。

 

    古云:『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清道光3(西元1823)7月間,一場大風雨,致發源於噍吧年山區灣裡溪,溪水暴漲,挾帶大量土石傾洩而下,氾濫成災,在蘇厝甲附近衝潰堤防,直入台江,由於挾帶大量泥沙的淤積,使得台江內海陸浮,頓時直加弄港亦失去港口功能,成為村落,而灣港航務機能盡失易淪為小溝,灣裡溪改道後稱曾文溪。歷經雨水沖刷,導致堤岸流失,滄海桑田,無法耕作,聚落也逐漸密集遷移,形成集村部落。庄頭在媽祖神靈護祐下,順利躲避水患之災,威靈顯赫,蒙恩感昭,祈安求福者,延綿不斷。

 

    直至,清同治13(西元1874)日侵略台灣,當年又逢鹿耳門溪溪水暴漲,導致溪道向南移,曾文溪再度改道成為南北流向,因淤積嚴重,逐漸形成陸埔,促使台江內海東、西岸連成一線,后堀潭庄逐漸北移與林厝庄公廨相接,(以種植十株芒果樹為地界,古稱__仔腳)形成村落。

清光緒13(西元1887)(明治19),再受風雨侵襲損壞,由地方仕紳林等、林極步、林和尚等有志者捐金,發起重建修廟,將湄婆宮原舊址向北遷徙,另則堪靈地重建,採土角磚造之建材,以座北朝南之勢,動土興建,至光緒15(西元1889)(明治21)完竣,廟貌美觀,純樸莊嚴,廟前有一堀潭深約三丈,潭水活絡清澈,靈氣躍昇,三株古榕密茂參天,與媽祖聖德相互輝映,古色古香,__峨宮殿,天井聚靈,更彰顯「湄婆媽」威靈顯赫,護祐萬民,解疾靈驗,百姓咸欽,神殿香煙裊裊不斷,參拜者相繼入宮叩拜,答謝鴻恩。

 

    清光緒20(西元1894)(明治27)中日甲午戰爭,翌年(明治28)日本統治台灣,採不平等待遇,歧視台灣人,以台地治安不靖,風土人情迴異為由,建立獨裁政治,擴充職權,干預人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社會動盪不安,深入控制社會角落,因此,百姓的行動受到監視,日常生活也嚴重受到約束,宗教文化祭典亦受控制,習俗日漸被日化,生活較為清苦,而神殿廟堂則是為一集會及情感聯絡的信仰中心。

 

    日據時期、昭和3(西元1928)(民國17)曾文溪再遭水患侵襲大崩溪,庄頭神廟嚴重受創,被迫重建,湄婆宮在翌年,昭和4(西元1929)(民國18),由董事林極步、林大川,管理人林等、蘇伯等人,再度籌募資金,發起重建廟堂,採土角磚造之建材,以座西南向東北之勢重建,香火雖不及往常,但信眾虔誠信仰媽祖之心,依舊熱絡不受影響,延續節慶聖會不曾中斷,直至昭和12(西元1937)(民國26)二次世界大戰,日人推動「皇民化政策」欺壓手段,蠻橫無理,__制風俗民情及宗教信仰,實施皇民思想教育,生活家被痛楚,難以言喻,更藉以怪力亂神為由,到處破壞神廟,毀損神尊,當時庄民認為媽祖信仰乃是千秋大業,爲讓代代子孫延續香火,積極保護神像安全,如寶藏匿,祈福問事,都在秘密中進行不得張揚,香火暫時中斷,等待重振媽祖神威。

 

    日據時期,昭和20(西元1945)(民國34)台灣光復,百姓歷經歲月__遞,滄海變幻,終於擺脫強權統治,四海昇平,庄民慶幸逃過此劫,皆蒙媽祖護祐,紛至神殿焚香禱拜,頂禮謝恩,遠離生活束縛的陰影,莫不歡欣,一切生活習俗,調適正規運作,神殿參拜祈福者,一如往常,絡繹不絕,「湄婆媽

」登__正殿聆聽信徒所求所願,慈悲施化,德澤廣被四方,信眾蒙恩頌傳,聖名傳遍各方。

 

    民國74(西元1985)湄婆宮因年久失修,廟身腐損嚴重,又鑒於神殿簡陋,神威難以彰顯,且廟地狹窄不足容納信眾,對媽祖錐心至誠的堅貞之情,經庄民焚香請示神意決議,籌募緣金,鳩資重建,擇定原廟址,同方位興建廟堂,並於同年627日成立「重建委員會推選林文定先生為主任委員」及「管理委員會推選莊萬傳先生為主任委員」分別掌理重建及管理事宜,承蒙各界善信大德,慷慨解囊,鼎立資助,及各友誼宫廟支持,得鹿耳門天后宮的鼎力相助,本宮受惠良多,在林益用先生的指導下,以磚造結構,華南式屏脊燕尾廟身建築,廟內藻井崇高深遂,斗拱相疊,八卦聚頂,太極嵌心,神龕卻替重重,木雕藝術,匠心獨具,巧奪天工,彩繪剪粘,纖巧華麗,龍柱石獅,雕工精緻,栩栩如生,至民國85(西元1996)完竣。__峨廟貌,精美絕倫,氣宇非凡,於焉矗立,為現今之廟貌。

   

 后堀譚庄,歷遭數度水犯侵襲,走過漫長強權統治的時光隧道,庄民歷盡滄桑,艱辛萬苦,在民情的演化過程中,皆靠先人聰穎智慧及堅忍不拔的毅力支撐,亦蒙媽祖婆神助的精神加持,得以化解一場場浩劫的降臨,也讓人們更感念先民拓墾之心急得來不易的信仰中心,能讓代代薪火相傳,延續香爐之火,同沐神恩,欣慰與共,湄婆媽的神蹟顯赫,也成為庄民心靈永恆不變的信仰寄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灣觀音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