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 Oct 27 Sun 2013 22:34
永康大灣凌霄寶殿天公廟武龍宮 沿革
- Oct 27 Sun 2013 22:33
大灣南巡宮沿革
- Oct 27 Sun 2013 22:33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建廟沿革簡介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建廟沿革簡介」
民族英雄鄭成功(開台聖王),抗清復明志切,跨海東征台灣另拓基地,逕抵鹿耳門港外,
- Oct 27 Sun 2013 22:32
台灣府城祀典大天后宮沿革記略
- Oct 27 Sun 2013 22:31
安定區蘇厝第一代天府玉敕真護宮沿革
本宮神明遠溯明鄭時期,先民追隨延平郡王鄭成功來台墾荒拓蕪遷徏曾文溪畔之蘇林二庄(今蘇厝、蘇林) 部落,稼穡之餘,猶延續傳統文化之禮制,而敬天祈神之觀念綿亙古今,傳遞不息,約清同治三年(西元一八六四年)某夜,月色皎潔,清風習習、波光燐燐忽聞神樂悠揚,遠自溪中傳來,清雅悦耳,霞光燭天,輝煌燦爛,一艘華麗三穡帆船靠溪邊,先民稱奇探望,方悉舟上有出巡王爺李、池、吳、朱、范等綢製神像,紙糊官爺、執事、軍工、水手等一切物品俱備,尾樓有天上聖母神像,始知建醮酬神,放出水之王船先民鑑及種種之因素,決定恭送王船出港,請其另覓他處,如是行經三次,王船皆逆流而回,停靠原處,先民旋而拈香祭拜,請示神意王爺降旨告諭,欲駐此地。
五府千歲駐驛本村,初隱名救世,大展神威,靈蹟昭顯,屢有所聞,救人解疾無數,里巷均霑其福祉,嚴然為村民心靈上之主要慰藉與信仰中心。日據時期,日人實行台胞皇民化政策,廢廟毀神,箝制台胞宗教信仰,建醮祭典活動中斷。台灣光復後,香煙再續,神人共欣,並於民國四十六年(歲次丁酉年),謹遵神旨建造王船乙艘,現留存奉祀,斯時王爺曾賜旨預言「三姓十八甲,五聖建大廟」,眾人信疑參半,果不爽言,乙巳年農暦九月十五日遵奉旨意,將李府王爺遷出舊廟,郭家中暫駐,並成立建設「第一代天府,玉敕真護宮」廟宇。民國五十六年歲次丁未年舉辦「第一代天府玉敕真護宮」成立以來第一科五朝王醮大典。同年農暦七月十四日深夜,王爺神旨降示廟地「高山圳水,長流好,水流北上方,三角堀,畚箕湖,前通山,後通海之靈穴寶地,並寫「真護宮」建廟用地木牌,定置道路旁排水溝中可向政府購買廟地,果真政府民國五十六年實施農地重劃出餘地,此證明王爺,前言後應,未來先知靈顯神蹟。
- Oct 27 Sun 2013 22:30
安定區港口慈安宮廟沿革
清朝道光三年(公元一八二三年)以前,南從台南府城、東沿永康鄉洲仔尾、灣港(即今日港南村之塭仔尾溝東南,所謂港底仔之處)北至七股篤加,包括如今的整個安南區及七股部份地區(如康熙時期台南縣古地名位置圖)皆是浩瀚的台江內海,只在西南零星散佈著幾處沙洲,南從喜樹仔、鯤身仔、安平、北線尾、加老灣、南鯤身等形成海峽,港口庄當時因在灣港出口附近而得名。古書有新港(今新市)之北為灣港,灣港之北為竿寮之說。
據老一輩口傳,古時灣港常有帆船進出,其港道可直通頂洲仔(在本鄉嶺奇西面的田地上,有一座有應公祠,上面寫著黃府老爺,祠後有一對旗竿挾,這裡就是頂洲仔的故地)。頂洲仔人常與大陸通商做生意,因此相當富有,有一俚諺說:「有頂洲仔厝也無頂洲仔富,有頂洲仔富也無頂洲仔厝」;可見當時頂洲仔之富有程度。
- Oct 27 Sun 2013 22:29
安定區蘇厝長興宮沿革
|
|
|
- Oct 27 Sun 2013 22:26
安定區後堀潭湄婆宮
荷據時期,「後堀潭庄」位於台江畔新港溪(今鹽水溪)之北,直加弄港(今安定)之東南,北鄰灣裡溪畔蘇厝甲,南與灣港(木柵仔港)相鄰,因沿附台江海岸線,資源豐沛,分佈廣闊,且兼有河運機能及平疇肥沃也之利,是農業開墾與聚落最佳棲息之地,由於四周水路環繞,宛如龍脈穿梭,頗有群龍護地之氣勢,山川地理,鍾靈毓秀,堪稱「龍穴寶地」。又早期墾荒時,多為沼澤、堀潭之地,先民感念,以隨身供奉湄洲「天后媽祖」護祐平安抵台,故落腳棲息之處則題名為『后堀潭庄』之由來。又「后」與「後」同音,有諧音「後堀潭」唸之。
明鄭時期,先民由福建泉州一帶移徙來台墾荒,尋求發展,爲避免行渡黑水溝(今台灣海峽)之險惡,出發前先民至鄉廟求__,恭請「媽祖」木雕神像,隨身供奉來台發展,以求一路平安;由直加弄港登岸,抵達后堀潭庄,各祖籍姓氏(以林、黃姓居多),僅13戶零星分佈,擇地築屋而居,初建聚落。爲感念「媽祖」護祐恩澤,神尊暫奉祀林姓廳堂供膜拜。【據地方耆老傳述,早期隨身渡台「媽祖神像」,係林氏恭請自湄洲祖廟分靈而來,約7寸高】。從此,開啟「后堀潭庄」與「媽祖」之神緣史頁。
- Oct 27 Sun 2013 22:24
六合境柱仔行全臺開基永華宮沿革
全臺永華宮奉祀開基廣澤尊王,源自於明永曆十六年 (公元一六六二年) 鄭成功諮議參軍陳永華由福建南安鳳山寺隨軍恭迎來台,奉祀於台南「山仔尾」 (今臺灣銀行,省南女一帶) 時為南門內之「鳳山寺」。
清乾隆年間本區陳守娘,含冤自盡,陰魂不散,里人恐慌,幸賴尊王神威鎮壓幽魂,地方使得安寧,信眾為感神威顯赫護佑軍民,遂於清乾隆十五年 (公元一七五零年) 倡議捐資建新廟,同時感念陳永華參軍恭迎尊王來台及對地區之貢獻故命廟名為「永華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