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府城祀典大天后宮沿革記略

臺、大天后宮之創始:  

台灣府城祀典大天后宮,坐落於府城主龍之結,左起高砂歧陽上,座向府城屏障馬鞍山來龍,向崙仔頂(時鐘樓)住鰲,旋大井頭古渡旁,坐辰向戍兼乙辛。宮主祀天上聖母,神為福建莆田湄洲林氏女,諱默或默娘,通稱媽祖。

明宣德間(公元1426-1435年)太監王三保下西洋,因風飄至赤崁地方,於大井頭上岸汲水,世傳此為媽祖香火播台之始。明萬曆年間(公元1572-1620年),唐人漸入開發,移民在赤崁始建天妃宮,此係全台最早創立之媽祖廟。

本宮之廟基源於明寧靖王府邸,王諱術桂,字天球,別號一元子,明太祖九世孫,遼王後裔,南明隆武帝封寧靖王,後監軍鄭鴻逵。永曆十五年(公元1661年)寧靖王携眷入台,建府邸於東寧西定坊。明永曆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施琅攻台,明祚覆滅,寧靖王義不降清,乃結帛於樑自縊。王捨宅為庵於聖知和尚,前祀海神聖母,後奉觀音大士,時稱東寧天妃宮,其規模已形成有戲台、正殿、後殿和僧寮等建築群。是年八月施琅於赤崁泊艦,整旅登岸,以本宮視事,接受 鄭克塽 君臣薙髮投降,後於此立平台紀略碑敘之。

貳、清代之記事: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 八月二十四日 ,禮部奉旨依議,於本宮晉封天后。鎮台總兵吳英鳩工募修東寧天妃宮,將其改立台灣府天后宮,奉旨諭祭,懸額記其事,康熙御賜「輝煌海澨」匾額,這是清代全國敇封天后的首廟,也是明清以降全台第一座官建的媽祖廟。其時諸羅知縣季麒光,曾置園 二十七甲 ,址在安定里,歲收栗百二十五石,以奉煙祀。康熙五十九年,編入祀典,春秋祭以太牢。因地位崇高,被尊稱為「大天后宮」,俗稱大媽祖廟,祭祀圈轄台灣府城內外全境,及周邊里保,信仰圈依南北二路、港埠口岸分佈全台。

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鴨母王朱一貴起事,攻入府城後,在大天后宮行登基大典,建號永和,亦稱鴨母王宮。迨雍正四年(一七二六)獲頒御書「神昭海表」匾額,懸於中殿。此後,凡初至台灣任職之文武官員,依例必到本宮行展謁禮。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又賜「鍚福安瀾」匾。乾隆二年(一七三七)福建總督郝玉麟疏請褒封大天后宮「福佑群生天后」。乾隆五十三年(一七八八)御賜台灣相關廟宇「佑濟昭靈」匾。嘉慶六年(一八○一)闢聖父母廳,御賜「海國安瀾」匾。道光廿八年(一八四八)台灣道徐宗幹奉旨加封「恬波宣惠」製匾懸於聖父母廳。咸豐三年(一八五三) 六月十七日 閩浙總督王懿德請旨加封大天后宮「靖洋錫祉天后」,御賜「德侔厚載」匾。同治十三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光緒元年(一八七五)五月,福建巡撫王凱泰奉命移紮台灣配合欽差大臣沈葆禎籌辦“開山撫番”事宜,海上遇風,虔禱天后,俱獲安全,乃敬獻“與天合德”匾,光緒七年(一八八一),御賜「與天同功」匾,交何璟、岑毓英祗領赴大天后宮敬謹懸掛,均經遵奉在案,最具歷史價值。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記名提督張兆連敬獻“靈助平蠻”匾,恭迎本宮三媽香火到台東肇建天后宮。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 三月三日 新港奉天宮貳萬餘人到本宮進香,至三月十一始返。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北港朝天宮來郡進香。光緒廿一年歲次乙未(一八九六)台灣割讓給日本,六月至十月台灣民主國劉永福曾在本宮後進廂房辦公,以與郊商仕紳共商籌餉。

參、日治時期之記事:(摘錄台灣日日新報)

日人治台後,官銜長官仍十分重視媽祖信仰,每逢媽祖祭典,由地方州知事至本宮上香奉行春秋大祭,府城迎媽祖遶境,台南市尹擔任祭典委員長。明治三十三年(一九○一)嘉義大地震,當北港朝天宮災後重建時,經費浩繁,曾託本宮董事石學文為之勸捐,石氏乃與之約,謂將來廟成,北港二媽三媽須留一尊還台南鎮座,於是石氏晝夜奔忙,計勸捐七萬餘金。北港朝天宮感念之餘,特聘石學文為董事。改隷後,因景氣不佳,信仰者愈眾,相傳媽祖聖駕若臨,到處五谷豐登,人民同慶,故每日鑼鼓喧天,入市進香者絡繹不絕,明治三十八年(一九○五)新竹等地信眾來郡進香,並獻「女中堯舜」匾。明治三十九年(公元一九○六年) 四月十八日 ,阿緱廳下之萬丹潮州庄及港東下里等處人民,齊集起程,赴郡進香。明治四十四年(一九一一) 陰曆三月十四日 北港為感謝大天后宮之贊助修復,北港大媽、二媽、三媽皆一起來本宮進香,十七日回駕。此次台南鄰近各庄里保民眾,迎接於三崁店(永康市),各陣頭為了爭搶頭香,永康上中里、蜈蜞潭兩庄獅陣互相格鬥,鹽行與三崁店之宋江陣,亦互相叫囂,還勞警力制止。月津媽祖亦於十七日來郡進香。大正四年(一九一五)台南諸商紳倡議託嶺後街佛西國號蔡心師傅裝塑鎮南媽。而鎮南聖母副駕原塑十餘神像,以備各地恭迎,如小滾水庄、仁武庄、外武定里十八庄(四草)、楠梓坑、西港仔堡大竹林各隨該地媽祖來謁祖,與本宮董事石謨記相商各迎一鎮南媽而去。大正六年(一九一七)五月十日新南港奉天宮媽祖來南進香。大正七年(一九一八)起每年上元夜市民競献盆景,大殿下中亭,左邊數百盆花松;右邊數百盆水仙花,皆以大理石澎湖珊瑚石及五色螺殼點綴山水人物,自成佳趣。大正七年(一九一八) 一月十八日 歸仁北里、美濃庄、下營庄、新南港奉天宮等地恭請鎮南媽賁臨鑑醮。大正七年(一九一八) 十二月六日 台南南門外桶盤淺庄惡性感冒流行,迎鎮南媽去鎮鄉,竹篙厝庄一舁轎者,遇一婦女,要雇其舁入市內大天后宮拈香,議定工資一金六十錢,至宮前,許久不出,見之沓然,轎夫據情以告,有人走告董事石學文,石帶一金六十錢,轎夫謂既是舁媽祖回宮,斷不敢受,旁一小孩見轎內座位,置二金,到處喧傳,聖母之顯異如此。大正八年(一九一九) 四月十三日 台北大稻埕恭請鎮南媽駐駕於慈聖宮致祭。三日基隆諸紳商迎請鎮南媽參加慶安宮天后之遶境。再送回大稻埕參加五月十三霞海城隍繞境,全管七十二庄先後迎請,約上宜蘭,以為人民敬奉,然後沿途,以備台中街庄迎請。大正九年(一九二○) 五月六日 鎮南媽繞境,台北大龍峒保生大帝、大稻埕霞海城隍及基隆湄洲媽祖,亦恭請來南參加。大正十年(一九二一) 九月二日 嘉義人士迎請鎮南媽到嘉,奉祀城隍廟與祭,四、五兩日將迎神駕,同出遶境。大正十一年(一九二二)嘉義慶元宵,並請大天后宮天上聖母鑾遙臨。大正十一年(一九二二) 三月二十日 屏東街,例年於舊曆三月,恭迎鎮南聖母,及本街慈鳳宮天上聖母出為遶境。大正十二年(一九二三) 五月十五日 武廟與大天后宮同日祭典,由謝群我、石秀芳兩氏為種種準備,吉岡州知事上香,荒卷市尹捧讀祝文。大正十三年(一九二四) 五月一日 高雄州東港郡下林邊庄,庄長及該地人士來南,恭迎鎮南媽祖往該地遶境。大正十三年(一九二四) 五月廿三 日新豊郡內,人口死失加多,各庄人民於十七日備鼓樂等來南,於大天后宮迎請媽祖。大正十五年(一九二六) 四月二十六日 上午十一點舉行台南運河開通式,本宮舉行例祭及迎媽祖遶境慶祝,共有五十個團體,大約一萬人以上參加,因此有「台南媽開運河」之俚諺。昭和元年(一九二六) 四月廿四日 媽祖祭典乃由董事陳鴻鳴、許廷光、黃欣、謝群我、石秀芳諸氏發柬邀請。昭和六年(一九三一) 四月廿八日 屏東媽祖宮裝塑一尊台南媽,祀於其內。昭和六年(一九三一)五月七、八、九日破例舉行三天之府城迎媽祖遶境。昭和六年(一九三一) 八月十日 佛祖化媼討回佛祖廳,復變蛇旋轉廟庭,嚇走佔廟者。昭和七年(一九三二),臺南大天后宮諸董事,自曩年因真假媽祖問題,與北港朝天宮各執事,發生意見後,感情疎隔,不相聞問者,十載於茲,今回兩廟紳董,鑒於是案久懸不特有乖敬神觀念,且於兩處生意,亦深受影響,故諸有志,乃出為斡庭,務期電敦舊誼,其答神庥事,緣十數年前,北港廟執事,不踐前約,竟以該地糖郊所奉之糖郊媽,偽充朝天宮三媽來南進香,遂留祀於是,其後經人道破,臺南人士大憤,欲請其以正身,渠等不肯,糾葛因是而生,幾經交涉,終難解決,兩廟之交誼,等於冰炭,百數十年來相沿來南進香之舉,亦遂中輟。此次計議妥協動機,聞係該地糖郊媽諸派下,以已等所奉之神,久客不歸,乃向朝天宮當事者欲索還糖郊媽,以此久年懸案,又見重提,去三日臺南諸紳商,集於大天后宮辦事處,磋商其事,眾咸謂敬神不分畛域,彼此均可讓步,結局決議三數條件,將與朝天宮蘇顯、蔡氏等妥議。一、依大天后宮選定日期,通知於北港廟事務所,印刷往『臺南大天后宮進香』之香條,遍貼神輿經過各鄉村。二、進香神輿,當將朝天宮元有二媽三媽,迎進大天后宮為信徒參詣之便。三、歸港之日,須將三媽寄祀大天后宮,而二媽及前之糖郊媽,得以迎歸奉祀。四、翌年進香時,仍將二媽迎進大天后宮,與寄祀之三媽合祀,以供信徒參拜,翌日歸廟,二媽迎回。昭和八年(一九三三) 四月二十八日 上午十一時,臺南大天后宮媽祖春季大祭,在該廟執行,森臺南市尹為祭典委員長定期既屆,官紳依次參列燃爆開式,先行迎神,川村內務部長代理知事,行上香禮。森市尹初獻禮畢朗讀祭文,副委員長陳鴻鳴氏,行亞獻禮,終獻禮。森市尹行飲福受胙禮,於是預祭者上香、撤饌、送神、望燎,而式告終。昭和十年(一九三五) 二月十七日 ,臺南天后宮繞春牛各種花燈鼓樂燦行,奉賛開山神社例祭,其聲明團體眾多。昭和十三年(一九三八) 四月二十五日 因事變當中,在全國高喊皇民化運動之情況下,終止「府城迓媽祖遶境」。

肆、光復後之記事:

民國三十四年(1945)國曆 三月一日 ,盟軍瘋狂轟炸台南,中西區幾毀殆盡,尤以此一帶數以千計民宅,先遭炸毀,繼而大火,宅舍財物悉付一炬者,比比皆是,傷亡無數,如此修羅劫後,本宮完整如初,屹然而無恙,臨危而急避入宮中之眾人,均幸逃一劫,乃大嘆奇蹟,叩拜再三而去,留下神威顯赫之聖蹟。同年 八月十四日 ,臺灣光復。民國三十六年(1947)三月,組團赴湄洲進香;恢復府城迎媽祖遶境。民國四十五年(一九五六)北港朝天宮委派王吟貴、蔡培東南下向本宮董事長黃仲甫要求請回糖郊媽,北港答應上述條件外,並為陳玉峰新作壁畫捐獻。當年 正月十五日 台南大天后宮依約送回榶郊媽。 三月十七日 北港卻以六媽南巡,並以大天后宮為行宮,雙方又觸礁。民國七十六年丁卯重九之日,雙方握手言歡,北港大媽駐驆大天后宮,並以會香稱之。民國八十二年癸酉 正月十五日 三媽恢復來郡。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湄洲媽祖來台巡香,依神格体制,即由本宮具名邀請,負責迎送之禮。民國九十五年歲次丙戍, 二月十七日 鎮殿大媽重光大典,北港三媽再次回郡,駐驆大天后宮三個月之久。民國九十五年(二○○六) 三月十七日 ,日本橫濱天后宮邀請本宮前去橫濱協助落慶開廟大典,將保留在本宮的祭典儀式及宗教科儀,毫不保留的傳承給橫濱媽祖廟。同年 四月廿五日 午時,橫濱天后宮林兼正理事長率團前來分香恭請金面大媽回鑾,由外交部長黃志芳主祭開光,跨出宗教外交的第一步。

伍、大天后宮之重修:

  始建曰創,重興曰修,創不可無修也。本宮為三郊組合商之共祀廟宇,歷代之修復皆由官方及三郊主導。康熙二十四年元月,施琅撰《平台紀略碑記》立於宮內。首任諸羅縣令季麒光撰“募修天妃宮疏”,臨濟僧寄漚就宮傍餘地,作左右廊舍三間,於僧寮前樹山門一座,廓戲台舊址而大之,庶几有門,有殿,有廊廡,有維摩室,有香積廚,神所憑依,神其饗之矣。康熙三十二年台灣縣四坊鄉耆同立《施公功德碑記》於宮內。雍正四年御賜匾額,下旨輝煌廟貌。乾隆五年鎮標左營遊擊石良臣於後殿建左右廳,以其右廳祀康熙三十七年蒞台,對本宮有修廟之功的台灣總鎮張玉麒。同三十年知府蔣允焄重修,闢官廳,以為展禮官員更衣之所,廟制為之完備。同四十三年台灣府知府蔣元樞重修,並豎立碑記,以示後人。同四十九年郡守孫景燧又倡議重修,以紳士陳名標、韓日文董其事。迨嘉慶元年紳士沈清澤、林有德、黃世綬等及該宮住持僧超如又復捐緣修繕。其後或十年或數十年,即重修一次。神之威靈顯著,彰彰可考,歷久不衰。迨嘉慶二十三年三月十六日寅時發生回祿之災,三郊及官民主導修復,延聘泉州陳成居重修大媽祖像。咸豐六年,三郊董事鄭川澤、住持僧達源發起重修。同治己巳年秋,鷲嶺鄭謙光倡修,迨光緒十三年復修,同十四年竣工。日治大正四年因新塑鎮南媽神像,尤著靈異,

開光之夜,即降甘霖,僉以為神靈感召,演戲酬謝者佰餘檯,遠近前來進香者,日以千計。因此諸紳商以該宮改隸以來,未經修繕,丹青不無剝落,非重新廟貌,無以妥神靈。原計畫募資重建,並擬將廟前及兩偏屋宇,買收拆毀,以達城西通衢(今西門路)。紳商聯名具稟總督府請許准募寄附金六萬圓以作經費。民國三十七至四十九年續有修葺。六十年改官廳為三寶殿,七十四年列級國家一級古蹟,乃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由內政部全額補助修復經費,分兩期施工;第一期工程經始於八十四年六月,迄八十七年五月訖功。第二期工程於 九十年八月十六日 興工;九十二年十二月竣工。於焉廟貌呈輝煥彩,垂休無極。是役工程,由呂松根、林明顯、曾吉連、魏茂雄、許穆燦、林森榮負責督工,施治明、張燦鍙、許添財等市長,立委蘇火燈及本宮諸委員奔走效力有以致之也。九十三年六月十一日晨;大媽尊像因骨架腐蝕而塌壞,經向主管官署核備後,即聘請台南藝術大學 張元鳳 教授主持規畫設計,日 籍 教授森純一、長澤市郎為顧問,杜牧河師傅負責施工。九十四年元月二十七日陬吉啟工,同年 二月三日 ,日籍顧問森純一發現神肩之木構有燒焦痕跡,頸部有三種不同土質,研判經過多次修復,並於神腹內有小石碑三塊,內容記載「天上聖母福建興化府莆田縣湄州嶼人,大宋建隆元年三月念三日吉時誕降。道光元年天上聖母寶像由泉郡晉水陳成居恭造,道光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午時重光,重興總事三郊主導修護。」歷史沿革益加明確。九十五年二月十七日午時重光陞座,由陳總統水扁親臨主持,同年 三月十一日 立法院長王金平親臨敘匾,許市長添財勸捐新台幣參佰萬元,及四方善信踴躍捐輸,再造之績,何可唐捐也哉?謹記其概略,以垂久遠云爾。

陸、從季麒光《蓉洲文稿》看大天后宮的創建沿革:

季麒光,江蘇無錫人,康熙二十三年任諸羅縣首任縣令。其所著《蓉洲詩文稿》刊行於康熙三十三年,書中保存了大量有關清初臺灣的第一手資料,極具史料價值。其中若干資料與台南大天后宮的早期歷史有關。如《募修天妃宮疏》開篇就稱:“東寧天妃宮者,經始于寧靖王之舍宅,而觀成于吳總戎之鳩工也”。在《寧靖王傳》中也提到“舍宅”一事:“其遺宅為天妃神祠,住僧於後楹大士旁奉王為舍宅主云”。

康熙五十二年入台的吳桭臣在其《閩遊偶記》中也提到寧靖王“舍宅”之事,云:“媽祖廟(即天妃也),在寧南坊。有住持僧字聖知者,廣東人,自幼居台,頗好文墨。嘗與寧靖王交最厚,王殉難時許以所居改廟,即此也。天妃廟甚多,惟此為盛”,此條資料恰好可與季麒光《蓉洲文稿》中的記載相印證。而清代所有的臺灣地方誌中在提到大天后宮的歷史時則僅稱施琅等就明寧靖王故宅改建而成,而將寧靖王“舍宅”一事隱去不提。如康熙二十六年(1687)首任知府蔣毓英所纂《灣府志》,其卷六廟宇載:天妃宮,“一在府治鎮北坊赤嵌城南。康熙二十三年,灣底定,將軍侯施同諸鎮以神有效順功,各捐俸鼎建,廟址即寧靖王故宅也。內庭有御龍匾輝煌海澨

1980年林衡道主編的《臺灣古跡全集》以及1986年行政院文建會編《台閩地區第一級古跡圖集》在介紹台南大天后宮的歷史沿革時也均未提及寧靖王“舍宅”一事。季麒光《蓉洲詩文稿》中相關的記載為台南大天后宮的歷史沿革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補充。

其實,寧靖王“舍宅”一事所包含的資訊遠不止這些。比如,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追究寧靖王舍予宅第的住持僧聖知原來是什麼宮廟的住持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天妃宮的住持無疑!從這一答案中我們又可以合乎邏輯地作出推斷,在寧靖王府改為天妃神祠之前,作為後來台南大天后宮的前身的天妃宮廟已經存在。因此,台南大天后宮的肇建年代不能僅從康熙二十三年施琅將王府改建為天妃宮之時算起,而應該是在明鄭時期甚至更早的年代。

這一推論也可以從相關的史料和文物方面得到印證。乾隆四十三年,臺灣知府蔣元樞在重修大天后宮的《圖說》中即指出:“查郡城西定坊之天后宮,未入版圖以前,即已建造。郡垣廟宇,此為最久。”眾所周知,鄭克塽投降後,對臺灣是棄是留,清廷最初並無定論。後經施琅上《恭陳臺灣棄留疏》,始將臺灣收歸版圖,設立郡縣。蔣元樞所稱“未入版圖以前”,即指明鄭時期或更早的年代。另外,臺南大天后宮現存的文物“西天東土歷代宗師大和尚猊座”神牌上列名臨濟宗第七代勝脩恬大和尚係康熙二十三年清廷建立臺灣府大天妃宮的第一代開山,授臺灣府僧綱司事,而在其之前還有六代住持僧。如果此一文物資料可靠的話,以一代住持僧為10至15年的時間推算,臺南大天后宮的創建時間還可再往前推60至90年。也就是說臺南大天后宮乃創建于明天啟或是萬曆年間。這與早期福建沿海人民在臺灣活動或移居臺島有很大關係。

福建沿海人民歷來以海為田,採捕舴艋,村村戶戶,不可勝計,而東番諸島乃其從來採捕之所。明朝嘉靖、萬曆年間開始,閩南地區人民在臺灣捕漁、經商、開發者更加普遍,有的還開始在臺灣定居。林道乾、林鳳等海上私人武裝集團也曾先後在此一時期進入臺灣島上。這些常年在海上活動的民眾選擇在最早登陸的南海邊建立媽祖宮廟,進行祭拜,祈求海神媽祖的保佑,乃是完全合乎情理之事。南大天后宮極有可能即肇建於此一時期。

民國丁亥年(二○○七)仲春李祖基謹識(作者 李祖基 教授,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歷史研究所所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灣觀音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