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宮神明遠溯明鄭時期,先民追隨延平郡王鄭成功來台墾荒拓蕪遷徏曾文溪畔之蘇林二庄(今蘇厝、蘇林) 部落,稼穡之餘,猶延續傳統文化之禮制,而敬天祈神之觀念綿亙古今,傳遞不息,約清同治三年(西元一八六四年)某夜,月色皎潔,清風習習、波光燐燐忽聞神樂悠揚,遠自溪中傳來,清雅耳,霞光燭天,輝煌燦爛,一艘華麗三穡帆船靠溪邊,先民稱奇探望,方悉舟上有出巡王爺李、池、吳、朱、范等綢製神像,紙糊官爺、執事、軍工、水手等一切物品俱備,尾樓有天上聖母神像,始知建醮酬神,放出水之王船先民鑑及種種之因素,決定恭送王船出港,請其另覓他處,如是行經三次,王船皆逆流而回,停靠原處,先民旋而拈香祭拜,請示神意王爺降旨告諭,欲駐此地。

五府千歲駐驛本村,初隱名救世,大展神威,靈蹟昭顯,屢有所聞,救人解疾無數,里巷均霑其福祉,嚴然為村民心靈上之主要慰藉與信仰中心。日據時期,日人實行台胞皇民化政策,廢廟毀神,箝制台胞宗教信仰,建醮祭典活動中斷。台灣光復後,香煙再續,神人共欣,並於民國四十六年(歲次丁酉年),謹遵神旨建造王船乙艘,現留存奉祀,斯時王爺曾賜旨預言「三姓十八甲,五聖建大廟」,眾人信疑參半,果不爽言,乙巳年農九月十五日遵奉旨意,將李府王爺遷出舊廟,郭家中暫駐,並成立建設「第一代天府,玉敕真護宮」廟宇。民國五十六年歲次丁未年舉辦「第一代天府玉敕真護宮」成立以來第一科五朝王醮大典。同年農七月十四日深夜,王爺神旨降示廟地「高山圳水,長流好,水流北上方,三角堀,畚箕湖,前通山,後通海之靈穴寶地,並寫「真護宮」建廟用地木牌,定置道路旁排水溝中可向政府購買廟地,果真政府民國五十六年實施農地重劃出餘地,此證明王爺,前言後應,未來先知靈顯神蹟。

本宮奉祀李、池、吳、朱、范等五府千歲,同祀配祀神尊:南海普陀山佛祖,湄洲天上聖母,陳靖姑(臨水夫人)及宋江館等。每三年一科(辰、戍、丑、未)辦理五朝王醮,讓眾善信答願添載,願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時無災,八節有慶,合境平安,添丁發財、健康快樂,事業鴻展。五敕代天巡狩五府千歲,天上聖母,普陀山佛祖及眾神祇神顯赫,庇佑眾善信,宏願利生,並發揚固有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灣觀音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