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永華宮奉祀開基廣澤尊王,源自於明永曆十六年 (公元一六六二年) 鄭成功諮議參軍陳永華由福建南安鳳山寺隨軍恭迎來台,奉祀於台南「山仔尾」 (今臺灣銀行,省南女一帶) 時為南門內之「鳳山寺」。

清乾隆年間本區陳守娘,含冤自盡,陰魂不散,里人恐慌,幸賴尊王神威鎮壓幽魂,地方使得安寧,信眾為感神威顯赫護佑軍民,遂於清乾隆十五年 (公元一七五零年) 倡議捐資建新廟,同時感念陳永華參軍恭迎尊王來台及對地區之貢獻故命廟名為「永華宮」。

 

日據時期永華宮廟地被日本政府徵收興建臺灣銀行,方於大正十四年 (公元一九二五年) 遷移至台南孔廟對面巷內即俗稱「六合境柱仔行」、「柱仔行全台開基廣澤尊王」。永華宮反而鮮為人知,更誤以為是專祀永華參軍之廟宇。永華宮主祀開基廣澤尊王陪祀妙應仙妃 (廣澤尊王夫人) 、南斗星君、北斗星君、陳永華參軍 (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十八日彫塑) 三坪祖師、達摩祖師 (原為牆上壁畫後顯靈要求彫塑金身) 、福德正神、中壇元帥,廟地現址原為清朝進士許南英之私塾所在地。今日之風貌乃民國三十五年 (公元一九四六年) 台灣光復後所重建,民國四十七年 (公元一九五八年) 重修。廟內門神彩繪乃出自彩繪大師潘麗水之作品,廟前種有一對龍鳳神榕。(左圖為廟前的龍鳳神榕。)

永華宮由於日據時期,廟地被日本政府強制徵收,再匆促間遷移,加上日本政府厲行皇民化運動,迫害臺灣之宗教信仰,因而歷經數十載疏於管理,廟內文物遺失不少,直至民國六十九年成立管理委員會,廟務方步入正軌。

永華宮為臺灣最早之廣澤尊王廟,「鎮殿老王」乃明永曆十六年 (公元一六六二年) 鄭成功諮議參軍陳永華隨軍恭迎來臺乃台灣最早之「軟身」廣澤尊王金身 (古神像中軟身媽祖較常見,軟身廣澤尊王可能僅永華宮供奉之老太王) ,「大鎮尊王」為土塑、「二鎮尊王」為廣澤尊王中罕見之坐山頭造型,「三鎮尊王」乃日據大正年間尊王降駕指示彫塑,並指定「高沙町」 (今民權路) 一位中醫師所飼養之八哥入神,當廟內執事前往探訪時,方知該隻「八哥」早已對其主人言明,「要與主人分離成神」,因而順利帶回「八哥」入神 (一般僅以虎頭蜂入神) ,並前往鹽水溪開光。

一般廣澤尊王廟皆以「太保」來區分廣澤尊王,唯獨永華宮尊稱鎮殿尊王為「老太王」,其餘則一彫塑先後分「大鎮尊王」、「二鎮尊王」、「三鎮尊王」。。。而永華宮清朝所保留下來之儀仗牌亦與一般廣澤尊王廟宇不同,一般「保安廣澤尊王」都寫在同一塊牌上,唯獨永華宮之儀仗牌,寫成「永華宮廣澤尊王」與「奉旨加封保安王」兩塊,都因永華宮創建於明永曆年間,而廣澤尊王乃清同治九年方加封「保安王」。本宮陪祀之「南斗星君」「北斗星君」一般廟宇亦甚少奉祀,僅「天公廟」方有奉祀。民國七十八年本宮為紀念陳永華參軍創建「永華宮」, (民間對廟宇有重大貢獻者,皆奉祀長生祿位)及對台之貢獻因而彫塑陳永華神像,於九月十八日恭請烏山頭赤山龍湖岩住持「深鏡法師」親臨主持開光大典 (孔子廟、赤山龍湖岩同為陳永華所創建。)(右圖為永華宮奉祀的陳永華參軍。)

 

廣澤尊王歷代封爵

 一、南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里人吳德奉尊王香火入京,適值皇宮起火,尊王顯靈揮以白旗,忽下傾盆大雨,將火熄滅,故敕封「威鎮廣澤侯」賜廟額曰「威鎮廟」。

二、南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賊寇逼境,里民欲逃,問卜尊王不許,忽然大雨驟至,溪水暴漲,賊寇不能渡,尊王著白衣,乘白馬誘賊,使其溺斃,餘賊慎而遁之,四境護安,顧加封「忠應孚惠」四字,敕賜聖王父母為「太王」、「太妃」,累封「威鎮忠應孚惠廣澤侯」。

三、南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皇太后得疾,宋帝遍請名醫,均告罔效,尊王顯靈為之治癒,故加封「威武英烈廣澤尊王」,並賜御聯一對「大而化之謂聖,眾所歸焉曰王」、武簡鑾駕72降(144支單駕)、13面大鑼開道,累封「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廣澤尊王」。

四、清朝穆宗同治九年(1870),以尊王神靈赫濯,息逆亂、沛甘霖、祛瘟疫,故加封「保安」二字,敕賜祭塋,累封「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

 

廣澤尊王之四正穴

 

廣澤尊王得四正穴:

寺為鳳穴   鳳山寺

宮為眠牛穴  龍山宮

廟為水蛇穴  威鎮廟

先瑩為蜈蚣穴 太王陵

 

廣澤尊王四大從神
廣澤尊王四大從神 
黃太尉

 

廣澤尊王有四大從神,分在左、右、殿前,是尊王的得力助手。宋帝感念四人的功績和夙願分別敕封尊王左右及殿前的四大從神為:崇德尊侯、顯佑尊侯、陳將軍、黃太尉。

左邊將軍姓陳名勇,身披盔甲、黑鬚垂胸、手執兵器,一幅勇猛過人的氣勢。陳將軍是南安詩山坑圓人,據說,自幼習武,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有一年二月二十二日正是尊王誕辰之日,他來到鳳山寺,只見善男信女擠得人山人海,祭品堆積如山,隆隆的鞭炮聲不絕於耳,他看到眾人虔誠膜拜的樣子,內心非常感動,便向尊王祈求:「尊王阿!我願做您的僕人,聽從調遣。」說罷便立即坐化升天,被尊王收為從神。

右邊為黃太尉,身披盔甲、白髯皓首、手執兵器,一幅威嚴的神態。據說黃太尉本是德化縣賣瓷器的匠人,一生喜歡打抱不平。當陳法師施法水淹鳳山寺時,是他擲碗退水退數十丈,護衛尊王,立有大功,被稱為「碗公」。當他去世之後,被尊王收為從神。

殿前的崇德尊侯和顯佑尊侯二神,英姿颯爽、浩氣如生。當年尊王顯靈在皇宮滅火,解除火災。宋高宗派遣他們二人賫敕到廟,二人見鳳山寺周圍林木鬱鬱蔥蔥、花果陣陣飄香、風光明媚如畫,有如人間仙境,便自願留下,不再離去,後來遂蛻化於中殿,成為尊王的殿前從神。(右圖為陳將軍)

 

六合境柱仔行
六合境柱仔行 
柱仔行

 

「六合境」乃清朝府城城防之聯境組織。台南府城之城防依時代的先後可分為:一、建城之前(荷蘭到朱一貴之役)二、木柵竹城時代(朱一貴之役到林爽文之役)三、三合土城時代(林爽文之役到蔡牽之役)四、三郊守城時代(蔡牽之役到鴉片戰爭)五、聯境守城時代(鴉片戰爭到乙未之役)等五個階段。

府城的境,始於清乾隆五十一年(西元一七八六年)林爽文之役中,城境制度大致完成於道光二十年(西元一八四0年)姚瑩擔任台灣巡道時期。

在鴉片戰爭之役中,府城除設籌防局,由紳士統籌城防事宜外,也奉福建巡撫徐宗幹之令,復設全臺團練總局,負責籌措戰爭中所需要的兵員、糧餉,並未有聯境之措施。不料,總兵林向榮,水師副將王國忠北征時,盡帶走府城的營兵義勇,致使府城空虛。署巡道洪毓琛不得已乃劃分城中為五段,設總簽首。東段二員:一轄「六合境」一轄「八協境」。西段二員:一轄「六和境」一轄「六興境」。南段一員為「八吉境」。北段一員為「十八境」。中段一員為「廿一境」。而小西門內外亦設一員轄「四安境」。大西門外為商務繁盛之區分為南一員轄「三協境」北一員轄「七合境」負責府城之防務。

「柱仔行」-永華宮未遷移前,因位於「山仔尾」故稱為「山仔尾聖王公」遷移至「柱仔行」古街後,即通稱為「柱仔行聖王公」,在台南有許多似以區域名稱來替代廟名。如:柱仔行(永華宮),下林仔(建安宮)、檨仔林(朝興宮)、馬兵營(保和宮)、老古石(集福宮)、頂太子(沙淘宮)、下太子(昆沙宮)、頂大道(興濟宮)、下大道(良皇宮)、頂土地(鎮轅境)、下土地(總祿境)、大媽祖(大天后宮)、小媽祖(開基天后宮)、大上帝(北極殿)、小上帝(靈佑宮)、外關帝港(厲王宮)、內關帝港(開基武廟)...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灣觀音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